首页 资讯 正文

国际新闻早知道丨以称摧毁70套伊朗防空系统 美军将向中东调派战斗机

体育正文 248 0

国际新闻早知道丨以称摧毁70套伊朗防空系统 美军将向中东调派战斗机

国际新闻早知道丨以称摧毁70套伊朗防空系统 美军将向中东调派战斗机

【人物档案】杨秀会,1933年(nián)(nián)(nián)1月(yuè)出生在乌江岸边的贵州省德江县文化乡(今桶井土家族乡)望牌村的一个农家。1951年6月,参加(cānjiā)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补训11师50团4营(yíng)14连战士,同年8月,跨过鸭绿江(yālùjiāng)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3月,调铁道兵四师管理科任公务员。在备战训练中,因学习成绩显著,全连集体荣立二等功一次,全班集体荣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6月,调铁道兵四师十团二营五连警卫排;1954年8月至(zhì)1955年2月,调北京铁道兵文化学校跟随(gēnsuí)首长,担任警卫员(jǐngwèiyuán),铁道文化训练班(xùnliànbān)学员;1955年2月至1955年7月,在8504部队师部担任警卫排战士;1955年7月至1955年11月,担任铁道新训二支队8大队二连班长;1956年5月12日,光荣(guāngróng)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3月光荣复员。曾任原德江县福利(fúlì)缝纫机厂厂长,望牌村原党支部书记等。荣获(rónghu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 坐落于美丽乌江岸边的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望牌村,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记载(jìzǎi)的历史悠久的古朴村落。这里曾经是铭刻了乌江河运文明印记符号的乌江流域商贾(shānggǔ)云集、乌江文化色彩浓厚的油盐(yóuyán)商贸重要集散码头,这里曾经是“一场赶三日(sānrì)”的乡场,颇有名气。 在当地,不论男女老幼,一直对原抗美援朝志愿军(zhìyuànjūn)老兵杨秀会和同他一道走出(zǒuchū)家乡、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8位志愿军老兵心怀敬佩(jìngpèi),特别尊重。“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在望牌村乡亲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在这个民风淳朴(chúnpǔ)、文明(wénmíng)守信的土家村寨,年轻人、小孩子们特别喜欢聆听杨秀会老人讲述当年志愿军战士(zhànshì)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 93岁的杨秀会经常会在家乡望牌村乌江边散步(sànbù)。 2025年5月端午节前一天,记者再次走进(zǒujìn)望牌村拜望93岁的(de)(de)原志愿军老兵、老党员杨秀会。当天,精神焕发的杨秀会老人特意换上军装,胸前的勋章轻轻晃动,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今天来了这么多年轻人啊!我给你们讲讲(jiǎngjiǎng)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他的声音爽朗。 人的(de)一生,就是(jiùshì)由一个个(yígègè)选择构成。对于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老党员杨秀会而言,这一生有两个选择最为重要:一是18岁从军,从普通村民成为(chéngwéi)一名光荣的中国军人;二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最为骄傲(jiāoào)与自豪的一段“高光”回忆。高尚与平凡(píngfán),勇敢与淡泊,战场立功与默默无闻,在其身上形成(xíngchéng)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这背后,是一位志愿军老兵、老党员坚守初心的本色人生。 杨秀会珍藏着的在朝鲜战场前线与(yǔ)战友一起(yìqǐ)、防空洞前、松林掩体前、与亲人一起等一生难忘的留影。 矢志报国远(yuǎn)赴他乡  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回溯,与岁月对望,总有一些场景能将不同的(de)记忆紧紧串联在一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第二天美国就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参战,同时派兵进入我国的台湾省。开始命其(mìngqí)军舰炮击我国商船、飞机、侵犯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我国边界的城镇(chéngzhèn)和乡村,伤害我国人民。美国还声称鸭绿江并(bìng)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zhàngài),气焰十分嚣张,威胁着中国的安全。美帝国主义的行为激起(jīqǐ)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1950年10月25日,中国(zhōngguó)对美宣战。中国人民志愿军(zhìyuànjūn)奔赴朝鲜半岛参战。为了国家(guójiā)的安全(ānquán)和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志愿军奋勇前行,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不同的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杨秀会至今还珍藏着(zhe)的抗美援朝作战纪念勋章、纪念章、军服领章(lǐngzhāng)、肩章、兵役证等物件。 当时,由于(yóuyú)杨秀会1950年就参加农协会,是村里基干民兵,担任民青(mínqīng)委员、儿童团团长,平时思想端正,表现积极(jījí),因此,他被上级推荐参军入伍。1951年6月,怀揣着报国热忱,18岁的杨秀会和同村的另外7位血气方刚的壮志青年一起成为(chéngwéi)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zhànshì)。 当时从望牌村出发参军时,全村人敲锣打(dǎ)鼓欢送。跳秧歌,打腰鼓。杨秀会的(de)妹妹杨秀梅那时还小,心里舍不得哥哥,在帮助打背包时一直在哭,既有高兴,更是难舍。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míngbái),战场上(shàng)随时都有生死离别。 杨秀会老人(lǎorén)深情回忆: 当时所在部队是补训11师(shī)。当年条件艰苦,最初是从德江县步行到麻江县(májiāngxiàn),到达麻江县后,坐着(zhe)用钢炭(水青㭎木材经土窑烧制)摇动发动起火的汽车一直坐到武昌,过长江(chángjiāng)到达武汉后,坐火车进入辽西,后来驻扎在义县,这才换上军装。 鸭绿江大桥横跨江面,连接着中朝两国大地,是中朝两国十分重要的交通通道。朝鲜战争爆发后,这座铁桥,这条通道,更显得特别重要。军用物资、武器弹药、部队都要从这里通过。虽然仅一江之隔,但那时美军依仗空军优势(yōushì),白天经常空袭,或投掷(tóuzhì)炸弹,或向(xiàng)地面机枪扫射。所以入朝就是这么一步之遥(yībùzhīyáo),还(hái)只能晚上过江。 记得是1951年8月的一个晚上,部队驻扎在丹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当时发放(fāfàng)了棉衣(miányī)、棉鞋,打背包,发挎包,军用水壶,每人两袋小米(xiǎomǐ);发给每个(měigè)战士一支三八式步枪(有刺刀),五板子弹,每板(měibǎn)5发,共25发子弹。因为急行军,为了避免过重,没有装备手榴弹。当时一个班里只发放一挺歪把子机枪。 当晚吃的是月饼。午夜零点左右,我们乘坐苏氏大卡车朝着鸭绿江大桥驶去。汽车(qìchē)驶上大桥时,大灯(dàdēng)即刻关掉,只开着小灯,避免敌机发现目标,使大桥、车、人遭到空袭。当汽车正在桥上行驶时,战友们转过身(zhuǎnguòshēn)来,背向着祖国大地,面朝着朝鲜方向,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qìángáng),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tuánjié)紧(jǐn),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部队在新义洲下车后,迅速整顿队伍,步行前进,晚上行军。白天在树林里(lǐ)、防空洞里躲避敌机轰炸(hōngzhà)。沿途吃饼干、炒米,为了避免敌军空袭,不能埋锅造饭,起烟就会暴露(bàolù)。 杨秀会70多年前与战友在(zài)朝鲜战场前线的留影。 当时,铁道兵部队主要任务是抢修铁路、桥梁。因为白天有敌机轰炸,我们(wǒmen)一般(yìbān)都是晚上徒步执行任务。 当时(dāngshí)我是8504部队一支队904大队一连二排五班战士。我们当时负责保卫金城江火车站及周边地段铁路。这个车站能够进出10多辆列车,被美军炸毁后,只有两条铁轨可以通行。战争激烈时,我们主要和美韩空军、特务打交道。那时,轰炸不断,但是炸了又要及时修复。白天,分班(fēnbān)巡道;晚上增加为(wèi)一个排(yígèpái)巡道,一个班分三个组(zǔ),每组4个人,班长带(dài)一个组,副班长带一个组。组长由(yóu)入党积极分子担任。轮流通信打信号。夜晚成为我们修复铁路、桥梁的战场。 我和(hé)战友们(men)也曾在防空洞中遭遇危险,被埋在里面。幸运的是,朝鲜老乡将(jiāng)我和战士们救了出来。然而,全体指战员凭借着过人的勇气(yǒngqì)和智慧,一次次完成了任务,为兄弟部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支持和保障。 在朝鲜的(de)日子里,志愿军(zhìyuànjūn)战士们的生活无比艰苦。吃的是高粱米、土豆等简单食物(shíwù),有时甚至连一口水都难以喝到。而且火车还常常遭到敌机的追击,战士们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 防空洞(fángkōngdòng)成了战士们(men)的栖身之所,白天睡山洞躲避敌机轰炸,晚上睡山洞抵御寒冷。寒冷的夜晚,战士们只能把脚伸进衣服袖子里取暖。当时,部队都是(shì)以(yǐ)一个(gè)班(bān)、一个排为(wèi)单位住在防空洞里。上面用树木、草类、泥土覆盖,有1米多厚,主要是防止美军侦察机、轰炸机扫射,防细菌老鼠。当时美军使用细菌弹轰炸,用老鼠携带细菌从降落伞降落,一旦被传染,当时的条件,基本上就没救了。因为时常有战士受伤,每个班配有一个卫生员,每个战士配备2个急救包。 我和战友们、当地朝鲜老百姓都在部队的(de)统一要求下掌握了(le)不少防空知识和技能。当时敌机投下(tóuxià)的炸弹炸出的弹坑一个有3、4米宽度,深度有1、2米左右。 当时,敌特分子(fènzǐ)经常来搞破坏(pòhuài),用炸药、撬棍,把道钉松开,让钢轨脱节。晚上(wǎnshàng)值班、巡道容易受伤。一是经常会遭遇破坏铁路轨道的敌方侦察部队和敌特分子;二是晚上排除白天敌机投下的未炸的定时炸弹(dìngshízhàdàn),这是最危险的。每天,师里都(dōu)会派出侦察爆破连负责勘察和逐一排查。 当时(dāngshí)铁路钢轨很重,一根枕木两公尺五寸长。枕木是从国内运输到朝鲜战场上的。钢轨全是(quánshì)掩藏在隐蔽防空的地方。当时维修铁路的工具主要有(yǒu)撬棍、钢钎、八磅锤(chuí)、柳条筐、十字镐、抬杠,修路工具十分简陋。 上级要求以团为(wèi)单位清理(qīnglǐ)烈士,当时我所在的铁道部队全师(quánshī)统计牺牲了200多名指战员。当时师部设置有教导营、作战科、管理科、宣传科、通信连、侦察爆破连、卫生连、警卫排等(páiděng)机构,公务员就是通讯员。 当年部队上最基本要求歌唱的(de)歌曲有《志愿军之歌》《解放军进行曲(jìnxíngqū)》《三大纪律(sāndàjìlǜ),八项注意》《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红,太阳升》等。 1953年2月(yuè),在朝鲜过完阳历大(dà)年,我和(hé)战友们随所在的部队踏上归国的旅程。滚滚鸭绿江水渐渐消失在身后,留在我们心中的,是胜利(shènglì)的喜悦和永不褪色的国际友谊。当火车缓缓驶入祖国大地,路边的欢迎队伍挥舞着旗帜,热烈欢迎(rèlièhuānyíng)志愿军战士凯旋。那一刻,我和战友们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我们的青春在战火(zhànhuǒ)中绽放,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和平与尊严。 我所在(zài)的部队按照上级指示,先后驻扎(zhùzhā)在陕西、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之间修筑铁路,保护铁路。之后(zhīhòu),我又被作为干部培养对象进入(jìnrù)铁道兵91文化中学(实质上是军事培训学校)学习。之后,接新兵、带新兵,参加修筑铁路、保卫铁路。 杨秀会与战友70多年(duōnián)前在前线防空洞前的留影。 我还记得,那是1955年8月的一天,排长李国安对我说:“我看你在(zài)战斗中不怕牺牲(bùpàxīshēng),在工作中热爱学习、思想上进、工作敢干,在生活中乐于帮助同志、团结(tuánjié)同志,综合表现好(hǎo),组织决定在工作中考验你,吸收你为党员。” 我当时激动万分(wànfēn),不知道怎么来回答党组织的关心和关怀。 1956年5月12日,党支部大会一致通过:我(wǒ)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宣誓……”修路工地上(shàng),没有党旗、党章,排长让我对着(zhe)帽徽举起右拳…… 1957年3月,我被批准复员返乡(fǎnxiāng)。 每当唱起旋律激昂的(de)《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杨秀会老人眼里就禁不住噙满泪花(lèihuā)。哼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杨秀会老人一辈子坚持和保持(bǎochí)的生活习惯。 “军人使命重于泰山。牺牲的同志才(cái)是真正的英雄!” “雄赳赳(xióngjiūjiū),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这首慷慨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zhàngē)》响起,就会唤起抗美援朝老兵杨秀会的战场记忆—— 当时铁道部队主要是(shì)负责保护铁路(tiělù)(tiělù),随时修复铁路,在金城江铁路沿线驻扎两年多时间。几乎每天都(dōu)要面对美军军机的轰炸,随时处于紧张待命状态。当时,晚上几个班轮流守护铁路安全,随时与破坏铁路的敌机、美韩敌特分子打交道,斗智斗勇;随时有危险发生,常有战士、地方工作同志、老百姓英勇负伤、牺牲。杨秀会也是受伤战士中的其中(qízhōng)一员(yīyuán)。 “当时(shí),尤其是挖排定时炸弹时最危险。一位松桃籍战友(侦察爆破连)在挖除一枚定时炸弹时,当场就(jiù)不幸牺牲了。白天时,大家还在一起有说有笑,摆谈说等到战争结束后,早点回家看望家人。没想到,晚上(wǎnshàng)就与战友们天各一隔了。突然发生这种悲痛的(de)情况,让人一晚上都接受不了啊!”杨秀会老人悲痛地(dì)回忆。 1952年(nián)下半年时,几乎每天都要挖除没有爆炸(bàozhà)的定时炸弹,那时美军投放的定时炸弹竖立起来比普通人还要高。为了(wèile)躲避敌机轰炸,战士们(men)每天蹲守在防空洞(fángkōngdòng)里,随时待命。敌机轰炸时就撤退、躲避;敌机轰炸离去后,立马奔出防空洞抢修铁路、桥梁。当时(dāngshí),一个排驻守一个防空洞。防空洞用木棒、高粱杆等搭建而成。因为朝鲜气候寒冷,防空洞内部设有炕头。 杨秀会70多年前在部队担任(dānrèn)警卫员时的留影。 食品食物主要是高粱米、豆油。土豆、蔬菜由国内运输到朝鲜(cháoxiān)战场上。因为不时有敌方侦察机、轰炸机前来轰炸,粮食、蔬菜总是处于(chǔyú)紧张、缺乏状态(zhuàngtài)。只有过节(guòjié)过年时,才能吃到白菜、大米、馒头、饺子。 冬天,河道结冰,零下20度至30度。当年物资紧张,最早进入朝鲜战场(zhànchǎng)的战士们没有发放(fāfàng)军大衣(jūndàyī)。1952年冬天才开始发放军大衣。 从新义州通往前线必经之铁路、重要桥梁,总是(zǒngshì)不断遭受敌机的(de)疯狂轰炸破坏。每次接令后,部队总是立即进行抢修行动。“敌机像苍蝇一样在头顶转,我们24小时轮岗盯防,一刻也不放松……”杨秀会老人回忆起(huíyìqǐ)当年的战斗经历(jīnglì),一脸凝重。  为了保障铁路、桥梁(qiáoliáng)(qiáoliáng)安全,我们经常隐藏在(zài)山沟的当地百姓家里和防空洞,根据敌机活动情况,及时修复铁路、桥梁。有时,看到敌机被我军击落,整个阵地从(cóng)指挥员到战斗员热烈欢呼,激动、欢乐的情景真难以用语言形容。 军人使命重于泰山(zhòngyútàishān),革命战士有进无退。 “那时候,朝鲜土地上(shàng)处处(chǔchù)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杨秀会老人回忆,“国家不强大,人民就处处受欺负。”即便过去70多年了,他仍然记忆深刻,在一场敌机突然(tūrán)空袭中,一个村庄百姓转移(zhuǎnyí)不及,有一村民被炸得血肉模糊,匆忙之中,他与战友一起将(jiāng)这名村民的遗体埋葬好。 “战场(zhànchǎng)上唯一的信念就是保家卫国。”杨秀会(yángxiùhuì)老人(lǎorén)回忆:有一个月抢修铁路,一天内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幸运地活了下来(xiàlái),敌军轰炸过后(guòhòu),我和战友们继续抢修铁路,保证了军用物资及时运到一线。晚上10点,我们继续抢修铁路,白天没有爆炸的定时炸弹突然发生爆炸,身边的几位(jǐwèi)战友不幸遇难……仅仅一天,杨秀会和战友们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而这只是抗美援朝艰苦战斗的一个缩影。 让杨秀会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由于敌人的封锁,我们的后勤弹药(dànyào)、粮食运输通道被阻隔,部队没有弹药和粮食,我们饿了两天,两天内什么都没吃。”好不容易(hǎobùróngyì)换到一口口粮(kǒuliáng),大家就狼吞虎咽抓紧时间补充体力,接到命令,立即投入抢修铁路的紧张(jǐnzhāng)战斗中(zhōng)去。 一个个深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硝烟味(xiāoyānwèi)和血腥味。战士们抢修铁道的紧张身影在来回穿梭,没有人喊一声(yīshēng)累,没有人叫一声苦。 杨秀会老人说:“有战争就有牺牲。”在(zài)抢修铁路战斗时,战友(zhànyǒu)们都会互相告知对方的消息,如果有人牺牲了,一定要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家人(jiārén)。 “我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有机会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可那些牺牲的战友在(zài)哪里呢?我不算英雄,牺牲的同志才是真正英雄。”杨秀会老人常常(chángcháng)这样说(shuō)。 一路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杨秀会老人对生命的(de)价值有着别样的理解(lǐjiě)。每当回忆起无数牺牲的战友就地掩埋甚至找不到完整遗体(yítǐ)的战场往事,杨秀会老人说到动情之处总是泪光闪闪。 杨秀会珍藏着的70多年前在部队时战士们都会唱(chàng)的革命歌曲。 天地英雄气,青山侧耳(cèěr)听。“当年过鸭绿江的(de)时候,就没想过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gònghéguó)的决心,视死如归。国家让我去,我就去。当时(dāngsh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打仗在前。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就是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从来没怕过。” 杨秀会老人回忆说(shuō)。 杨秀会老人至今(zhìjīn)保存着与战友们在修筑铁路战场上、在朝鲜百姓家里的一些照片和笔记本(bǐjìběn),记录着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他抚摸着胸前的勋章,感慨万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měirúhuà),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所有的荣誉,更应该属于与我一起(yìqǐ)战斗的战友!我活下来,是替牺牲(xīshēng)的战友活着!” “这是我一生最珍惜的(de)(de)物件(wùjiàn)。”杨秀会老人向记者展示了珍藏的一枚枚勋章、肩章、领章,在朝鲜战场上与战友合影的照片等等珍贵(zhēnguì)的物件。这位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目光炯炯,英勇气概不减当年。 虽然已近期颐之年,生命中的(de)许多(xǔduō)经历杨秀会老人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一提起抗美援朝战争,他的讲述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的某一天。 “老兵不老,军魂永存。抗美援朝(kàngměiyuáncháo)精神一定要薪火相传!”  走进93岁志愿军老兵杨秀会的人生(rénshēng)岁月,记者先后三次采访这位一生爱国(àiguó)、对党忠诚、耿直正派、光明磊落的老党员。 位于乌江(wūjiāng)、马蹄河交界处的望牌村三面临水,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土家文化传统村落。村寨前的清清乌江奔流不息,旖旎的风光让这里成为人们向往(xiàngwǎng)的一方乡愁记忆留影佳境。杨秀会老人常常会到江边走一走,一边(yībiān)欣赏如画的江景(jiāngjǐng),一边回忆当年参加(cānjiā)革命生涯的往事。 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jiāxiāng)后,杨秀会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和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任劳任怨,两袖清风(liǎngxiùqīngfēng),公道正派,正直无私。 杨秀会如今常常在家乡望牌村乌江边漫步,给人们(rénmen)讲述村史村事。 1957年(nián)(nián)3月,杨秀会(yángxiùhuì)和战友们复员回到县里。他第一次被安排(ānpái)到德江县(déjiāngxiàn)钢铁公司(gāngtiěgōngsī)工作(zuò)。不久,县民政科将他和另外4位志愿军复员军人安排进入县福利缝纫机厂(被服厂),由他担任厂长。那时全厂干部员工共有30多人。他坚持原则,公正严明,敢于与损公肥私、吃拿卡要、偷奸耍滑等歪风邪气作斗争。1960年2月,他被调到角口麻风病医院负责管理,主持管理医院工作。后来他又调到县民政科工作。1961年之后,由于政治素质过硬,他又被抽调连续多年参加(cānjiā)“面上社教”和“四清工作”,一直在原铜仁市(县级)、江口县开展工作,被上级评为“优秀工作队员(duìyuán)”“五好工作队员”。 他响应国家政策下放回到老家后,在望牌村里担任村干部。后来,他多次被(bèi)组织(zǔzhī)上抽调到县里、地区参加各种工作活动。 在杨秀会和(hé)老党员、退休老同志(lǎotóngzhì)的倡导下,成立望牌村老年协会(xiéhuì),他被推选担任会长。他带领群众修通了从望牌村至大丰门村的3公里通村公路,因此受到省、地区、县里、乡里奖励。1996年,他被桶井土家族乡党委(xiāngdǎngwěi)选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shūjì)。在村里工作,杨秀会老人始终不忘军人本色,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使命,坚持带领乡亲们勤劳苦干(kǔgàn),坚持不懈用勇敢、智慧与贫困作斗争。 每年村里捐资(juānzī)公益事业,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带头捐资。如今,望牌乡场恢复每月“二、七”赶场日,当地(dāngdì)人们说“这离不开杨秀会老人和退休老同志、村里干部们的努力争取(nǔlìzhēngqǔ)和付出。” 人虽(suī)老,但精神不老。从杨秀会老人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抗美援朝(kàngměiyuáncháo)老兵、老党员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可贵的精神。 数十年来,他不忘本色,将许多精力放到对村(cūn)里年轻人的红色宣讲上。经常(jīngcháng)以不同形式向(xiàng)年轻人、青少年讲述自己的军旅生涯(shēngyá)中的难忘故事,很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如今,已近期颐之年的杨秀会老人,仍然坚持“口述历史”。望牌村的村民们说:每次听到杨秀会这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和他的战友们舍生忘死(shěshēngwàngsǐ)的英雄故事,就会感动不已。 杨秀会老人(lǎorén)回忆:当年(dāngnián)他所在的同时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一线的战友有10多个人(gèrén),望牌村有8个人。一同与杨秀会踏上朝鲜战场的同乡战友、毛岭(máolǐng)村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杨承华于2024年去世时,已是96岁。 目前,全乡仅有杨秀会、许大年两位老兵健在(zài)。如今(rújīn),每当想起当年在朝鲜战场(zhànchǎng)同甘共苦、生死相随的一位位老战友,杨秀会老人就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数十年来(lái),杨秀会老人始终铭记部队老首长的嘱托,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dǎngyuán)的光荣传统。虽然年纪大了,但他经常会以老党员身份现身说法,与(yǔ)村里党员们讲述当年朝鲜战场的艰苦岁月和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dāndāng)。 数十年来,杨秀会老人一直用共产党员的(de)标准要求自己。他把那份《入党志愿书》视作自己的政治生命(shēngmìng),一直带在身边。如今,那份1955年时写的入党志愿书早已泛黄起毛边,钢笔的笔迹(bǐjì)也晕开了(le),老人悉心细致地保存着。 杨秀会珍藏着的(de)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数十年来,他永葆退伍不褪色、时刻心中(xīnzhōng)不忘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精神,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尊重和敬佩,更是深得乡亲们(xiāngqīnmen)认可。  一次采访的午后,望着(zhe)走在江边(jiāngbiān)的杨秀会老人有些前倾的身影,听着他不算洪亮的歌声,记者心里生出一阵阵感动。 平凡生活中的杨秀会老人,从来不以“英雄”自居。他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十分严格,还时时告诫大女儿杨万琴要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工作,努力履行职责,保持(bǎochí)不骄不躁(bùjiāobùzào)的工作作风(gōngzuòzuòfēng)。” “父亲基本生活在农村,粗茶淡饭,简单朴实。一辈子正直处世,坦荡(tǎndàng)待人。”杨秀会老人的女儿杨万琴、杨亚琴说(shuō),父亲一直教导(jiàodǎo)后代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善待他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zhuàngxīnbùyǐ)。作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一生的军人(jūnrén)情结,让杨秀会老人至今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依然关心国家安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采访中,听说是要了解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眼睛马上焕发(huànfā)神采,还能扯开嗓子唱出当年(dāngnián)的战歌。 他的(de)家人告诉记者,老人现在还有看电视的习惯,爱看(àikàn)国际新闻,也关注国家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成就(jiù)。每当听到家族里有人当兵,他就特别高兴。 “当兵光荣,无论哪个孩子想当兵,我都(dōu)无条件支持。”记者注意到,说到这几句话时,杨秀会老人身子挺得笔直(bǐzhí),声调格外高亢。 在杨秀会老人的(de)言传身教下,家族里有志青年走进军营。如今,他们虽然都已脱下军装,但军人(jūnrén)的作风早已深深根植在他的家风家教中。 杨秀会与乡亲们在家乡望牌村(cūn)乌江老码头边叙谈家常(jiācháng),回忆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数十年来,杨秀会老人发挥余热,一次次讲述战火硝烟中那些(nàxiē)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当回忆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一位位血洒异国土地的战友时,他(tā)浑浊的眼睛(yǎnjīng)就会泛起(fànqǐ)泪光。 在杨秀会(yángxiùhuì)老人家中,各种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de)书籍资料、老照片、领章、纪念勋章,依然还(hái)完好地保存着(zhe)。这些镌刻着烽火岁月(suìyuè)、浸染着硝烟痕迹的珍贵物件,印证着93岁老兵、老党员杨秀会的家国往事。这些饱含家族记忆的珍贵文物(zhēnguìwénwù)背后,是一位老兵的家国情怀,也是无数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缩影。这位历经战火淬炼的志愿军老兵,一生珍藏,背后的赤诚情怀与烽火记忆,令人为之动容。 当年毛泽东思想哺育(bǔyù)下的志愿军老兵、老党员杨秀会(yángxiùhuì),血火历炼,今至九旬,依然气宇轩昂(qìyǔxuānáng),不忘初心。一代最可爱的人,仍然闪烁时代光芒。 杨秀会老人(rén)告诉记者:心中最大的期盼是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他期盼“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像红色基因(jīyīn)一样代代相传(dàidàixiāngchuán)。 “每一位参战老兵都是(shì)一部活历史,都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如何把他们(tāmen)的战斗经历记录下来,是件十分紧迫的事。” “对于抗美援朝(kàngměiyuáncháo),中国(zhōngguó)人民有理由以最热烈的感情予以纪念。”93岁的原志愿军40军老战士于作友说:“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捍卫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yǒngyuǎn)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yǒngqì)和力量。” 抗美援朝精神有着永恒的生命力。每个(měigè)年龄段的人,都能从抗美援朝的历史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品质与精神。把(bǎ)志愿军战士们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传给(chuángěi)下一代,这是十分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记者(jìzhě)采访93岁志愿军老兵、老党员杨秀会的最初缘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们(tāmen)在炮火和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不惧艰险,不畏牺牲(xīshēng)。他们的(de)身影成为战场上最美丽的风景线,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世界。 “为了(wèile)祖国和朝鲜人民的幸福,为了这血染的土地,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坚决消灭敌人,保卫铁路。”70多年过去,93岁志愿军老兵杨秀会老人依然清晰记得战友们阵地上集体(jítǐ)宣誓(xuānshì)的每一个字(zì)。在(zài)他看来,“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 梳理杨秀会老人的(de)事迹,记者发现顽强的意志贯穿于(yú)他(tā)人生的始终。记者想知道他如何看待这一战斗品质,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军人使命重于泰山,革命战士有进无退。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厮杀,你唯一(wéiyī)的选择就是往前冲。” “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绝不后退!”志愿军战士们发扬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以“钢少气(gāngshǎoqì)多(duō)”力克“钢多气少”,最终用(yòng)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jǐbǎinián)来(lái)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97653,这是抗美援朝战争(kàngměiyuáncháozhànzhēng)中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人数。英雄的肉体早已隐没于山河,但是他们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中国军队的军威(jūnwēi),从而(cóngér)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挺起一座精神丰碑。 197653人(rén),我们记不住(jìbúzhù)每一位英雄的名字,但他们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永远活在后人的追忆里、仰望里。 再好的语言,也表达不尽人们对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赞美(zànměi)。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文叶飞
国际新闻早知道丨以称摧毁70套伊朗防空系统 美军将向中东调派战斗机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